作为信息技术的受惠者,王嘉廉能够成为当今世界软件业的巨头,其发展经历有着传奇般的色彩:1976年王嘉廉创建了CA有限公司,当时公司仅有4个人;过了23年,CA公司发展成为提供软件、支持及系统集成服务的电脑业巨人企业,其业务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,营业收入53亿美元,王嘉廉本人也被《福布斯》杂志列为美国科技首富第10位。
8月9日,王嘉廉应国家经贸委培训司邀请,作为“世纪变革中的企业经营管理——世界500强企业系列讲座”之一,在四川成都作了“科技为本,商机无限”的演讲。演讲会后,记者专门采访了王嘉廉先生。
王嘉廉之所以成为传奇般的人物,关键是他和他的CA公司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。但当记者问及他对中国企业的印象时,王嘉廉首先强调的是,企业在使用技术时不要为技术而技术。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不败,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。而采用何种技术,关键看它是否能满足商业需要,而不是看它有多先进。要认识到技术应为企业服务,要看到技术的变化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。企业的领导要意识到,你作出的决策是一项商业决策,而不是一项技术决策。
王嘉廉认为,电脑业的最大弊端是单纯依靠技术作为驱动力,忘记了技术必须适用于商业需求。是CA公司通过多年的拼杀而得出的。据介绍,当年的ASK公司虽然拥有最复杂的数据库科技,但由于科技人员过分专注于技术,反而忽视了科技真正的作用。人们购买这项技术不是因为需要好看的科技,而是要使用它来解决企业经营的问题。CA在收购ASK之后,及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目标调整方向,使ASK的拳头产品重新盈利。”
采访中,王嘉廉告诉记者,他每天上网的时间很少。为了避免员工过分地依赖技术,他规定员工每天使用电子邮件的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。为了让技术更好地为客户服务,CA创造了灵活的定价制度。如果顾客喜欢一个软件包,但觉得价格较贵,CA的程序设计师可以删削产品,保留基本功能,以较低的价格出售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CA公司的技术和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。
当记者问王嘉廉先生怎样看待中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时,他认为,中国的信息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,也拥有很多的专业人才,但中国技术人员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知道做什么,怎样商品化,怎样做技术支持。
在王嘉廉眼里,中国有的企业似乎不太重视商业运作,也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。他说:“我是在美国长大的,大家都说亚洲人很聪明。可当我要出去做销售时,父母说你应该成为工程师。在国外,很多情况下是人们有很多想法并把它销售出去。中国有很多人才,但不知到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销售出去。”
据了解,CA公司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善于进行收购等商业运作,而且收购往往是以小博大。CA公司成立第二年,便开始了购并行动。1982年,当时只有七八百万美元资产的CA公司,以1100万美元完成了对经营规模大过自己的KPACA公司的收购,被称为是小鱼吃大鱼的范例;1987年营业额3.09亿美元的CA公司,又斥资8.3亿美元买下了自己强劲的对手UCCEL,引起轰动;1995年5月,CA公司再次以18亿美元收购了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Legent,在当时仅次于IBM对Lotus的兼并,成为电脑软件业第二大收购案。
截至目前,CA公司已并购了70家企业,并购金额从10万美元到18亿美元。凭借超常的投资经营能力,CA的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。如果谁在当年公司上市时买了1万美元的CA股票,那么现在这些股票的价值已经接近200万美元。CA公司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市场价值的100家公司之一。王嘉廉认为,在瞬息万变的电脑科技时代,收购是生存的必要条件。“假如我们仅仅维持稳定增长的话,我们很快就会被淘汰,或被其它公司吃掉。”
CA公司把中国作为拓展实力的重要地区。自1995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以来,CA已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和成都开设办事处,并建立了三家合资企业,近年来,CA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长率一直在100%以上,中国地区员工超过100人。王嘉廉对中国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,预计到2000年CA将使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份额由目前的8%提高到10%。他说,中国在这场新的信息革命中不甘落后,正在迎头赶上。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网络技术时差似乎不太大,这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亚于任何民族。